相关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贴近民生记录真情

2011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确保高质量完成中央领导“八项活动”时政报道任务的基础上,投入重点版面,推出《新春走基层》大型主题报道活动,坚持用新闻的方式关注处理春节这一新闻事件,丰富了报道的题材覆盖和表现手法,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观众赞誉“央视的春节新闻报道,透过一个个普通人、一个个小故事,为这个春天注入了一股股温馨感人的力量”。数据分析显示,新闻频道收视创下历年长假节日报道最好纪录。新闻频道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4532%,较2010年、2009年同比分别高出15%和30%。

一、 精心策划、重点保障,《新春走基层》形成强大声势

《新春走基层》自1月26日(农历小年)开播到2月17日(正月十五)止,报道共持续23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朝闻天下》、《新闻30分》、《共同关注》、《东方时空》等重点栏目均开辟专栏,迄今已播发新闻600余条次,在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形成了全天滚动播出、不断更新的态势,来自最基层的报道成为央视春节新闻节目的重头戏。同时,中文国际频道、英语新闻频道等多个外语频道还根据外宣特色和自身定位,改编和摘播《新春走基层》中的精品节目,中国网络电视台还为《新春走基层》专门开设了网络播出平台,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

为此,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精心策划,提早部署人力和设备投入,把《新春走基层》这个大主题细分为6个小系列:“回家的礼物”、“喜庆中国年”、“在岗位上”、 “问暖”、“援疆纪行”、“感触”。其中有的系列贯穿走基层报道始终,例如“喜庆中国年”、“在岗位上”、“问暖”,有的系列则根据报道的阶段性特点推出。例如,从小年到除夕,推出了“回家的礼物”,通过对大量返乡回家的普通人的采访,从回家给家人带什么礼物切入,展现一个个感人的亲情故事,折射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从初五到正月十五,在走基层报道的中后期,推出了“感触”,让一线记者讲述幕后的故事和对自己心灵的触动。

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贴近民生记录真情

二、 拉家常的采访方式提升报道温度,走基层的报道内容展示真实国情

中央电视台将《新春基层行》作为电视新闻改进的一次重要实践契机,强调记者用“拉家常”式的采访方法,与基层群众交朋友,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这里面关键词是“基层”,构成《新春走基层》报道内容主体的现场、聊天、人物、故事,包括记者的采访过程和感受,都突出了“新闻细节”,而拒绝那些过于宏大的叙事和泛泛扫过的镜头。事实证明,基层,是一块饱含着新闻细节的土壤;而新闻细节,又是最能打动观众的传播手段。

给《新春走基层》这组报道赋予了特殊生命力的,不只是充分挖掘了细节,而是用来自基层百姓身边的新闻细节,展现了国家发展的重大主题。每一个生动感人的细节背后,都有着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留守儿童寻亲记》中,本台记者随长途大巴车同行20余小时,记录了跨越2000多公里寻亲的留守儿童们的心路历程,孩子悄悄在车窗上写下的“爸爸”、“期待一张全家福”等细节,折射了在几亿农民工常年外出劳动的基本国情下,普通人生活中面对的难题,以及他们坚强、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历时40个小时、拥挤不堪的春运列车上,在记者所做的体验式采访中打工者或为家人打拼,或为自己的小小梦想扎实奋斗的心声令人动容,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春运路途上的辛苦和温暖,展现了普通人对家的期盼、对亲情的依恋,用软性的方式解读了国家与民族的凝聚力。像《冰点下的感动 挖藕工的一天》《大兴安岭的护林人》《漠河中俄石油首站的80后》《百年剧社下乡记》一样,很多节日期间在艰苦环境下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不仅在镜头前展示了他本人的尽职与奉献,还让观众具体地感受到了国家建设的成就,以及普通人对这种成就的坚守和维护。而《援疆纪行》系列紧扣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启动而展开,强调记者作为援疆工作观察者、记录者与体验者的“三位一体”,带着独特的视角仔细挖掘新一轮援疆试点工作的新特点、提炼援建者和受援者的新思考与经验、打造助推新疆发展的交流平台、树立我国政府致力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发展良好形象。

《新春走基层》实际上是一次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具体展示。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情感故事,观众看到了今日中国社会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基本特征,看到了国家发展的进步和差距,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实际上也就明确了全社会的人民今后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贴近民生记录真情

三、从“满天飞”到“贴地走”,央视记者与基层群众交朋友、为群众办实事

此次《新春走基层》报道,中央电视台共派出97路、236名记者,奔赴中央牵挂、人民关心的基层地区,范围覆盖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区,足迹踏遍六百余个县市乡村。在这支采访队伍里,70%以上的是“80后”的青年记者编辑。

北至极寒地区漠河、根河,南至冰冻灾区贵州小山村,记者踏冰卧雪在挺进;在拥挤的列车上,摩托车大军的返乡途中,回家的人奔波一路,记者跟拍一路;在玉树灾区的帐篷里,在凝冻灾区的土坑上,记者借住老乡家一同生活体验;5000米海拔的航空安全守卫者,深夜街头清扫城市的垃圾清洁工,百米高空的蜘蛛人,孤守航标灯的守护人,刺骨冰水里的挖藕人,哪里特殊哪里动人,记者就去哪里……“新春”、“走”、“基层”三个核心词,通过遍布全国的“新春走基层”报道网络,通过记者深入基层各个角落的扎实采访,落到了屏幕上。

记者何盈,在浙江至重庆的普通列车上与返乡人挤在一起整整站了40个小时,采访了一路,列车到终点时,一位在外打工三年没有回家的农民工得知记者也是连续三年的除夕夜都在采访途中度过后,在何盈的微博上留言“原来神秘的央视记者也和我们一样”。记者乔亚美虽然是个女孩子,但她多次与“索道医生”邓前堆一起溜索越过怒江峡谷,患高血压的老奶奶一直欠着邓医生的医药费,乔亚美采访结束后在老奶奶衣袋里悄悄放下200元钱。记者张芸三次深入位于中越边境的农村小学,广西小学生缺字典的报道引发大规模捐助,新闻出版署已启动4大彻底解决字典问题的措施。当张芸在春节回访中发现,一些家境贫困的孩子只能趴在床边写作业,“比字典更奢侈的愿望是有一张书桌”时,张芸立即掏钱购买了桌椅,“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的记者感言相信会引来对贫困地区学生更多的关爱。在玉树驻守了17天的记者杨松涛、张军军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贴近民生记录真情,年三十夜在救灾指挥部的帐篷里度过,灾区干部对他们的深情厚意让他们潸然泪下,以前小杨的微博只有两个“粉丝”,可他在玉树的短短几天内,粉丝增加到了2341人。在他向玉树地区学校捐赠图书倡议发出后的八个小时内,有2205人报名响应,其中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

今年《新春走基层》报道能够顺利进行,跟中央电视台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坚持高标准地从软硬件两方面建设新闻队伍有密切关系。而在具体的采编处理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又结合“走基层”的特点,突出强调了“真实”这一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摒弃了那种追求画面唯美、场面热闹、用词宏大、形式感浓重的报道风格。这就使得记者不仅贴近了新闻报道对象,而且捕捉并传递出了最真实、最有力的细节。

《新春走基层》实际上是一次对 “三贴近”要求的再实践、再认识。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采编过程中,技术要求服务于报道要求,形式追求服务于内容追求,记者们以形式上的贴近作为采访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实践证明,这才真正接近了“三贴近”的本质要求。新闻报道要做到真实、客观、公正。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相反,只有采编人员带着对国家、人民最深沉的爱,带着对基层百姓最深切的关心,带着一个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意识和坚定立场,才能真正走进基层、了解基层、展现基层,才能把握住“新春”之际广大普通中国人内心所涌动的真实情感。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中中国最好的民生新闻,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些被采访对象的真实与生动,也能够感受到走到基层去的那些记者们,以及屏幕背后的新闻编辑者的生动存在。记者们采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都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侧面,丰富了报道的内容,与被报道对象构成了在新闻现场中的真实互动。

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大型主题报道活动是一次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具体行动。记者们走基层、做报道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过程,是一次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好新时期新闻报道工作的过程。当采编者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潜移默化地运用在这次《新春走基层》报道的组织、采访、编辑和播出过程中,最终所呈现的报道,也就真正具有了内容感人、传播有力的效果。

一位媒体同行说道,“央视新闻工作者的一则报道或许只有十来分钟,但留给我们的感悟却能延续很久。新闻需要真实中国最好的民生新闻,情感需要传递,人心需要温暖,我们需要关注。”